| 网站首页 | 学会介绍 | 学会动态 | 学术会议 | 学术期刊 | 会员服务 | 西部中心 | 学科建设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 >> 学科建设 >> 正文
葛结根:经济学研究须重思想重实践

       

      20世纪80年代西方经济学大规模引入我国后,其反映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思想与观点被吸收和利用,并与我国发展实践相结合,对促进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最近十几年,对西方经济学的借鉴逐渐转为以技术方法为主。这一借鉴重点转变,对我国经济学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

  当前,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技术方法分析我国经济问题成为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普遍现象,但如何形成独具特色的经济学思想和观点不同程度被忽视。这主要表现为,大部分经济类主流期刊的论文注重数量或计量分析,论文形式一般格式化为“五股文”,即分为文献综述、模型构建及研究方法、样本和数据选择、实证分析结果、结论五个部分。这种注重技术方法的分析大都不是以独立的理论和思想为基础,而是借用或参考国外的模型,然后利用我国的数据计算出结果并进行实证分析,由此得出的结论较为格式化和空洞,缺乏实际参考价值。此外,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学和研究中存在着方法至上的倾向,强调方法的重要性,而有关经济学思想的教育明显不足。在方法上,也是片面追求技巧或简单应用,而不是从系统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及其与我国现实相结合的角度出发,进行有效选择。另外,还存在刻意运用西方流行的技术方法而不管实际上有无必要的倾向,导致思想创新让位于方法移植。

  造成我国经济学研究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第一,随着海归学者的增多,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技术方法尤其是计量经济学方法迅速传播,影响着我国中青年学者,并得到他们的青睐。第二,经济学研究存在实用主义。在缺乏科学评价体系的背景下,一些学者认为进入经济学研究的前沿或主流领域,必须使用西方先进的研究方法,这样才能多出快出成果。还有一些学者套用西方经济学的模型和实证分析方法解释中国经济现实,以为这样提出的对策在中国也是有效的。

  中国的经济学研究需要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而这是以中国的经济发展实践和历史文化为依托的,是以自己的经济学思想为基础的。仅仅靠引入西方经济学的方法并不能提高中国经济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反而会舍本求末、误入歧途。追求技术方法的导向不仅使研究者急功近利、忽视思想积累,而且影响我国经济学人才培养和经济学研究可持续发展。从西方经济学发展史可以看出,从古典经济学到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都以根植于经济发展现实的思想为核心,数量分析等技术方法是为适应思想理论需要而产生的表现形式。事实上,过度的数量化分析即使在西方也受到越来越多的诟病,其对西方国家走出经济困境并无多大帮助。我国在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框架。其中的经济思想来自经济实践,又用于指导经济实践。西方经济学模型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假设条件和现实基础与我国具有较大差异,即使变量相同但其性质与特征也不尽相同。因此,仅仅依靠借鉴西方的技术方法,并不能创造出适合中国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更不能有效解释和指导中国的经济现实。

  中国的经济学研究需要的是思想与方法的有机结合。技术方法不能产生思想,更不能替代或超越思想。没有经济学思想,无论多么高深或先进的技术方法都是缺少内核的,终将陷入没有实际价值的符号迷阵中。经济学思想是对经济发展实践一般规律的总结和概括,来自对实践经验的分析与思考,思想的不断创新是中国经济学发展的核心动力。思想当然需要科学的方法予以表达或实现,但表述思想的方法必须与思想的可读性或可传播性相融合;一味强调运用技术方法反而会影响人们对经济学思想的理解和使用,不利于其传承和发展。就技术方法而言,合适、恰当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经济思想或理论不符合经济生活的实际,再“先进”或“精确”的技术方法也没有实际价值。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2015年8月24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5-2022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 京ICP备1503938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182号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厂胡同1号社科院工经所 电话:010-68057169 邮箱:chinaregion@163.com 邮编:1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