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学会介绍 | 学会动态 | 学术会议 | 学术期刊 | 会员服务 | 西部中心 | 学科建设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 >> 学会动态 >> 正文
高国力:特大城市应在稳经济底盘中发挥引领作用

9月17日,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郑州师范学院、河南省高校智库联盟、顶端新闻联合举办第五届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高层论坛。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高国力在论坛上指出,面对国内国际经济形势非常严峻的大环境,我国特大城市应在稳经济底盘中发挥扩大优质供给、释放有效需求、畅通动力系统等引领作用。

我国共有14个特大城市,东部地区有杭州、南京、青岛、佛山、济南、东莞6个、中部地区有武汉、长沙、郑州3个、西部地区有西安、昆明2个、东北地区有大连、沈阳、哈尔滨3个。当前,在国内国际经济形势非常严峻的大环境下,我国特大城市如何在稳经济底盘中发挥应有的引领作用?

着力点一:扩大优质供给

特大城市在扩大供给、扩大内需等方面发挥着很好的作用,未来在优质供给方面要下更大的精力。

从产业角度上看,这14个特大城市都拥有一批实力非常雄厚的传统支柱产业,未来应围绕数字赋能、绿色转型进一步提升质量和效益。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是未来不可逆转的一个潮流,在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改造方面仍有非常大的潜力。同时,在绿色、低碳、循环转型增长上,传统的制造业也大有可为。

对于新兴的先进制造业,应着力在技术引领、品牌运营上扩大优质供给。新兴制造业应聚焦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加大自主创新力度,适度下沉到产业链条上的工艺、标准、产品方面,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

同时,在服务业方面也同样面临着进一步拓展挖掘优质供给的问题。对于生产性服务业应该在精准化、高效化上着力扩大优质供给,包括物流、金融、设计、商务等方面,要瞄准不同的行业和环节、服务产品,不断挖掘优质供给的新增长点。

着力点二:释放有效需求

如何在有效、可持续的需求上,让特大城市形成先进适用的模式和持续稳定的动力?

投资需求重在升级换代、完善功能。包括新基建、城市更新、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建设等。例如,针对特大城市拥堵、充电桩停车位短缺等问题,要着力扩大投资,加强建设,以弥补特大城市功能上的短板。从房地产来看,特大城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但是从长远来看,房地产的投资应该瞄准新市民,瞄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瞄准从公租房转向长租房所带来的投资需求。

消费需求重在业态的拓展、模式的创新。特大城市应进一步引导和扩大信息消费、网络消费、线上消费等未来新型消费模式。越来越多的特大城市在“一老一小”方面面临着非常大的压力,当然也是潜力所在。需要针对特大城市迅猛而来的银发消费以及放开生育之后所产生的育婴、托幼等消费,进一步健全和配套相关产品和服务供给。特别是在新模式方面,包括郑州、成都在内的各大城市,近几年都涌现出一些新消费模式,比如首店经济、夜经济,以及年轻人非常热衷的电子竞技游戏、剧本杀等,这些多元的消费模式,都是下一步释放有效需求的新增长点。

着力点三:畅通动力系统

不管是优质供给还是有效需求,都离不开特大城市动力系统的畅通和活跃。

一要配齐建强创新链条。如何进一步优化特大城市创新的要素、资源、平台?这既涉及到科技、教育、人才等不同的要素,也涉及到研发、孵化、中试、推广等不同的环节,更离不开特大城市所拥有的一批头部企业、科研院所、大学院校以及风险投资、天使投资。这就要求特大城市应该在产学研融方面探索适宜的模式,比如说长三角城市兴起了一批创新经纪人,发放了一批创新券,打造了一批双创的升级版。最近全国正在举办双创周活动,实际上总结了一批双创的升级版。

二是要在健全提升城市的治理水平上下大功夫。这既包含特大城市政府行政效能进一步简约高效适用,同时也要求特大城市未来补足营商环境中的短板,让投资、商务服务质量等明显提升,办事效率、成本、流程能够得到明显改观。

新冠疫情对特大城市的城市治理提出了新命题。如何探索“平急结合”、包容分层的城市治理体系和对策,特别是进一步加强下沉共享的社会治理资源配置,需要特大城市探索创新更多高效适用的路径。特大城市应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发挥信用体系的激励和约束作用,真正让特大城市在稳经济底盘过程中通过市场监管以及信用体系引导,形成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

来源:中国区域经济研究网

作者: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  高国力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5-2022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 京ICP备1503938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182号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厂胡同1号社科院工经所 电话:010-68057169 邮箱:chinaregion@163.com 邮编:1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