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学会介绍 | 学会动态 | 学术会议 | 学术期刊 | 会员服务 | 西部中心 | 学科建设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 >> 学会动态 >> 正文
王一鸣:协同推进宏观政策调节和增长动能的转换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近日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上表示,2022年下半年,要在继续推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落地的基础上,协同推进宏观政策调节和增长动能的转换。

王一鸣表示,2022年上半年,我国经济经历了新一轮波动,面对困难局面,我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实施稳经济政策措施,经济实现了正增长。下半年随着疫情防控更加精准有效,稳经济政策措施效果进一步显现,经济将继续加快恢复,为全年经济发展达到较好水平创造条件。

当前,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正在实施中。王一鸣表示,要确保政策措施尽快落地见效,要看到加大政策实施力度既有短期的政策效应,也要关注中长期的效果。推动经济运行回归正常轨道,宏观政策既要有力有效,也不能透支未来,加重后期的债务负担,更不能回归债务驱动的传统增长模式。因此,稳增长的实施路径是要协同推进宏观政策调节和增长动能的转换。

我国经济恢复面临着新的挑战。王一鸣认为,首先,需求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需求恢复滞后于生产的恢复,是这一轮疫情的基本特征。2022年需求恢复乏力的特征更加明显,投资回升动力仍然不足。制造业投资前期增势强劲,但随着能源用工成本上升也开始回调。房地产投资在回调之中。其次,微观主体行为正在发生变化。市场主体的承受力在减弱,企业决策更加短期化,投资的风险偏好下降,居民家庭消费更趋谨慎。再次,经济恢复的动力结构在发生变化。平台经济增势减弱,房地产持续低迷,出口扩张的空间正在收窄,所以需要培育新的增长点,寻找经济恢复的新动力,稳增长需要新动力。

对于如何实现稳增长,王一鸣认为,我们不光要着眼于下半年,还要着眼于2023年,有一个中期视角。中国经济处在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的转换过程,这个过程还没有完全完成。同时,还面临需求侧的变化,就是人口老龄化。下半年政策着力点应转向更大力度的扩大国内需求,转向增强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转向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在扩大内需方面,王一鸣表示,当前增加有效投资仍是加快经济恢复的关键,除了落实好已有的政策,包括交通、水利、市政管网、基建投资和民生补短板的投资项目以外,下一步是十四五规划的102项重大建设项目,还要拓展新的投资空间,包括适度超前布局5G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还要增强消费持续扩大的内生动力,中长期的措施是加快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这是稳定的扩大消费的来源。2.9亿农民工已占到4.2亿城镇就业人口的70%,农民工如果转为城市居民,据测算,人均消费支出将增长30%左右。所以,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功能全覆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释放巨大的消费潜能,这是其中一个新动能。

此外,他认为,加快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是未来的新动能。当前我国数字化转型正在从消费领域向新制造领域扩展。随着先进的传感技术、数字化设计制造、机器人与智能控制系统日趋广泛的应用,推动着制造模式、制造生态发生革命性变革,工业互联网的产业生态也在加快构建。可以通过鼓励技改投资来加快推进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绿色转型也是新动能,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电池都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面对市场信心不足的难题,王一鸣建议,尽快推出一些提振市场信心的改革和政策举措。当前尤为重要的是,研究出台支持民营经济、支持平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平台经济从2021年下半年受到内外环境变化的影响,发展势头在放缓。加快平台经济专项整改向常态化监管转变,明确释放鼓励平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积极信号,尽快完成出台红绿灯的设置方案,给市场主体以明确的预期。应当鼓励平台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更好推进中国产业技术的进步。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王一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5-2022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 京ICP备1503938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182号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厂胡同1号社科院工经所 电话:010-68057169 邮箱:chinaregion@163.com 邮编:1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