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学会介绍 | 学会动态 | 学术会议 | 学术期刊 | 会员服务 | 西部中心 | 学科建设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 >> 学会动态 >> 金碚会长 >> 正文
金碚:扶贫是中国经济增长新“秘方”

进入新时代,既要继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还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在统筹推进环境保护、精准扶贫和经济增长方面,中国理念具有先进性,中国实践具有开创性。可以说,扶贫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秘方”,发挥着助推创新驱动发展的积极作用,为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重要保障。

我国的实践证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扶贫脱贫战略的实施,强有力地将经济活动的动能推向基层,渗透到经济体的“毛细血管”和“细胞”中,特别是有效激活了经济发展长期滞后的欠发达地区的创造性经济活动,使之摆脱低收入恶性循环,形成新的生产能力。

还应看到,扶贫过程不仅是物质交流,更是思想交流,可以极大地启发民智,促使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树立现代观念、产生创新灵感,较快形成新的生产力。一家企业为了推动电子商务向广大农村腹地延伸,连续举办互联网运用和电子商务培训班,很快形成了地区性创业热潮,使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变为开展电子商务的特色地区。这个地区的诸多电商将本地产品卖到全国和境外,大大提高了当地投资吸引力,促进了规模化生产。还有一些地方,电子商务向农村下沉,不仅激活本地传统产业,而且带动各种生产性服务业(如工业设计、视频摄制、软件编程、传媒广告、仓储物流、包装保鲜、金融服务等)同当地产业合作,激发和促进原有的“草根产业”发展成为产品行销全国以至世界的大产业,使整个地区走上创新脱贫之路。可以说,只要有效启发民智,就有可能使一些贫困地区成为经济发展的宝地,形成特色经济增长极。

扶贫对经济增长的另一个积极作用就是拓展市场空间。实现更大的包容性是现代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特征。而经济包容性的主要表现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就业和有购买力的需求不断增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深入推进,能大大增加贫困人口的就业机会和收入,进而大大增强经济体系的包容性。可以说,每实现一个贫困户脱贫,就是增加一块有效需求的“蛋糕”,经济发展也就相应扩大一份新空间。

从国家治理角度看,环境保护和精准扶贫在国家政策目标优先次序中的地位提升,实际上改变和优化了企业决策的选择环境,从而增强了环境保护、精准扶贫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容性。选择环境的安排既是一种约束条件,也是一种路径指引。在当前新的选择环境中,企业必须更加注重提高供给质量和技术路线的先进性,更加注重将先进技术和经营活动下沉到经济相对落后的贫困地区,使更多传统产业和传统技艺同先进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接轨和融合。对连片贫困地区进行创新性援助和点对点帮扶,将环保、扶贫与革新创造相结合,特别是进行制度创新,使“输血” 机制转变为“造血”机制,既能显著改善环境、提高农民收入,又能促进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 吸引劳动者回乡就业创业。同时,进行扶贫的企业自身也能拓展业务范围和市场空间,得到更大发展。

在实践中,不仅有众多具体案例可以表明环境保护、精准扶贫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容性,而且从统计数据也可以看到,一些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地区近年来已成为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区,而且这些地区深刻吸取其他地区的经验教训,非常注重高标准环保,更好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地区优势。总之,丰富的实践表明,只要政策得当、措施到位,环境保护、精准扶贫和经济增长就能形成相互有效助推和激励相容的关系。其中的关键是必须由创新来引领,靠创新驱动使三者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要真正实现环境保护、精准扶贫和经济增长互促共进,需要进行创造性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形成具有激励效应的体制机制,通俗地说就是“要把激励搞对”。只有在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上搞对激励方向,才能形成创新驱动局面,环境保护、精准扶贫和经济增长才能实现目标相容和行为相容。这样,鼓励环保、支持脱贫同促进经济增长的努力就能相互协调和方向一致,汇合成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强大力量。

文章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金碚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5-2022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 京ICP备1503938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182号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厂胡同1号社科院工经所 电话:010-68057169 邮箱:chinaregion@163.com 邮编:1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