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学会介绍 | 学会动态 | 学术会议 | 学术期刊 | 会员服务 | 西部中心 | 学科建设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 >> 学会动态 >> 金碚会长 >> 正文
金碚:70年探新路的未来启示

从世界范围看,人类发展数千年,经济增长总体上是十分缓慢的,但发生过两次最大的“奇迹”,即发生了不同寻常的高速经济增长。第一次增长奇迹是 200~300  年前开始发生的西方工业革命和工业化进程。第二次增长奇迹就是近 70 年来中国所发生的工业化及其所推动的城市化。这两个高速经济增长的非凡时期,分别使得全世界大约 1/5 的人口从传统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也就是说,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经济现代化起始于工业革命。有学者估计,与工业革命前相比,现代经济增长了 1500%以上,超过其 16 倍。工业化和现代经济增长被称为人类发展历史中“史诗般的、非常规的大事件”。

中国创造的第二个增长奇迹,受到第一个奇迹的启示,也得益于其技术模仿和财富效应,主观上一度希望以其为“师”,也确实得到不少收获。但是,中国 70 年来的经济发展并非是对西方工业化的简单模仿和复制,其繁荣过程和巨大成就也非关于西方工业化的同样理论可以充分解释。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断言,中国工业化就是“西方化”。

实际上,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中国希望走一条非西方化的工业化道路,力图以前苏联为师,通过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实现高速经济增长,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到 20 世纪 70 年代, 由于发现计划经济方式的严重局限性和不可操作性,决然实行改革开放,开始转向市场经济模式。实际上是再次反思西方工业化道路的可行性。不过,中国仍然没有完全模仿西方的经济模式,而是决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也就是说,中国 70 年来的发展,尽管曾借鉴和吸收了前苏联的工业化经验和西方工业化的经验,并非凭空臆造“奇迹”,但是,其现实实践过程是高度探新性的,即具有突出的另辟蹊径特征,创造性地实现高增长奇迹。换句话说,中国经验中,包含着人类数千年文明史上未曾有过的现象。

中国的经济主体和参与角色非常不同于西方国家。其最大特点一是国有企业的特征作用;二是中国共产党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共产党既不是经济学所定义的微观经济主体,也不是主流经济学范式承诺中的“政府”。她的作用不同于宏观经济范式所认定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行为。中国经济的一个基本特质是:以党领政(共产党领导政府)和以党导经(共产党指导经济)。党在中国经济运行和发展中的作用,强烈地影响制度构建(及改革)倾向、经济决策倾向和观念行为倾向,但党又并不是如同经济学假设中的“政府”那样的宏观经济决策(调控)主体或管制机构,她的经济地位和角色功能是“超宏观”的,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和穿透性。因此,中国经济 70 年的发展道路和中国工业化的历史,所具有的探新性如何是其他国家所难以比拟的,当然,其他国家会有各自的特色和创新,只不过是,中国 70 年借鉴发展的探新精神具有更加强大的力量。

如经济学家哈耶克所说,经济学“是有关人们为解释如何最有效地为不同目标而发现和利用不同手段的理论的理论”,而“人类的多样性无与伦比”。具有“不同目标的”“多样性无与伦比”的人类经济,产生中国 70 年工业化的伟大奇迹,并非是不可理解的事实。

中国 70 年的发展道路是非常曲折的,在此过程中不同人群的体验和感受可能是非常不同的。

经过 70 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经济规模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从全国平均水平来看,目前中国的人均 GDP 还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高收入的高达国家相比,经济现代化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但是,中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及特征有较大差距。东部沿海与中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各类区域之间,各具域观特征,不可同日而语。目前,人们发现,南北差距也是中国经济发展中一个很显著的特征。因此,进入新时代,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更要有探新思维,探索和创造各地区继续推进经济现代化的可行道路。

客观地说,过去 70 年来,中国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尽管从根本上说是探新性的,但由于其落后的现实,所以必然会具有相当程度的模仿性,因为,前有“标杆”国家可以对照和作为追赶对象。而对于今天的中国,特别是对于经济较发达地区来说,前面已经没有模仿对象和标杆国家了,未来的道路,不再有前车之鉴,需要靠我们自己探寻。

当前中国以至世界都在面临一个新的重大问题:按照西方国家的思维定式,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各国“趋同”——企业性质趋同、国家经济职能趋同,因而任何国家包括中国,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从不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发展成为发达国家后,就都会变得“和美国一样”。但是,中国的现实表现却使他们失望:中国经济发展了、壮大了,尽管有些方面确实表现出同发达国家间的差异收敛,但在许多重要方面却并没有变得向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形态趋同, 而是顽强地表现得非常具有“中国特色”。换句话说,中国经济的域观特征是极为稳固的,不会因模仿或教训而轻易改变。据此,发达国家的一些人认为“被中国欺骗了”,“美国吃亏了”。他们对于各国必然具有的不一样“特色”现象,无法理解,尤其不认可中国有权在发展中享有自主探新的权利。要求中国的经济形态和秩序规则完全达到与美国所要求的“一样”的标准,并且要中国按照发达国家的条件实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则是一个强中国所难的要求。

中国的发展不仅改变了自己,也彻底地改变了世界。中国从与世界接轨,到融入经济全球化, 进而成为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强有力推动者,并使经济全球化发生格局之变,推进更加广泛、更具深度的自由贸易。特别是,在科技革命和新兴产业发展背景下,中国正在为经济全球化和更高质量自由贸易做出重大贡献,例如,电子商务和电子支付等交易方式和创新技术,正在为自由贸易创造更加“润滑”的机制。世界不会因各国间的域观差异而发生“去全球化”,而必然会因丰富多彩的世界形成新型域际和国际关系,实现更大范围和更高质量的经济全球化格局。中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就是迎接经济全球化新格局的一个重要构想和各国共创全球化“公共产品”,以使“海洋时代”的沿海繁荣格局,向欧亚非大陆腹地的共享繁荣格局的转变,有望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的第三次“奇迹”。纵观世界千年文明史:人类发展经由西方工业化、中国工业化和“一带一路”推动的全球腹地工业化,将使人类在这个地球的“探新故事”演绎得极为精彩纷繁。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经营报社社长 金碚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5-2022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 京ICP备1503938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182号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厂胡同1号社科院工经所 电话:010-68057169 邮箱:chinaregion@163.com 邮编:1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