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学会介绍 | 学会动态 | 学术会议 | 学术期刊 | 会员服务 | 西部中心 | 学科建设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 >> 学会动态 >> 金碚会长 >> 正文
金碚:企业竞争力核心在于“社会责任精神”

“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在于‘社会责任精神’,伴随中国从高速增长的时代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仅要承担社会责任,而且更要在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具有高度的创新性,这样才能与时代相契合。”

8月27日,在以“全球视野 责任共享”为主题的2019中国企业社会责任高峰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经营报社社长金碚做出如上表示。在金碚看来,要打造“兼利型”企业,就要把承担社会责任作为增强竞争力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逻辑就是“创新”。

“企业”发展史:“主观为自己,客观为社会”

在论坛上,金碚回顾了40年来“企业”一词在中国不断发展的内涵。

他指出,“很多人认为天生就有企业,但事实上,40年前日本经济学家到中国来时认为中国没有企业,因为在他们看来企业是为自己的利益而生产的,其行为目标是自己的利益,而中国没有这样的企业,有的都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有企业,当时叫国营企业。国营企业的目标是完成国家的经济计划,所以他们认为这不是企业。”

在此之后中国实现了改革开放,建立了市场经济的体制,而市场经济的主体是企业,显然,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但需要弄清楚的问题是: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到底对社会有没有利呢?

在金碚看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主观为自己,客观为社会。你主观为自己赚钱,你赚的钱越多,缴的税也越多,你雇的劳工也越多,所以你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多。除此之外,企业没有其他的目标。如果企业还有其他的行为目标,那么就是背离了企业的本性。”

不过,这仍然是经济学家们给大家灌输的最初的企业概念,接下来,企业要不断经营,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主观为自己,客观为社会”之外还需要不断地思考。

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在“社会责任精神”

其中,一个重要的思考就是:一个主观为自己,客观为社会这么一个逻辑的经济实体,它是不是有竞争力呢?它是不是可以在社会上能够非常的成功呢?

金碚认为,“理论上说应该这样,但是在实践中却并非如此。”

“如果一个企业唯一目标就是追求利润,那么它的行为逻辑将是成本应该尽可能低,收入应该尽可能高,经济学称其为‘经济人’。倘若我们把企业设想为一个‘经济人’的机器,这个机器的运转的唯一目标是利润最大化,那么在实践上就会遭遇各种矛盾和冲突。比如最典型的是员工要求工作要少,收入要高,要以最少的贡献获得最高的报酬。显然,这样的企业在社会中间是没有竞争力的。”

由此,金碚告诉大家,“一个成功的企业实际上不仅要追求利润最大化,还要为它的企业负有责任,为它的员工负有责任,员工也同样如此。这就要求企业要处理好内部的组织关系,首先要在内部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从企业的内部来讲,要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企业,根本内涵就是要建立相互之间的责任,就是要建立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责任。这个责任其实就是社会责任的一种。如果没有这样内部的社会责任精神,那么,你的企业就没有竞争力。”

企业发展离不开社会共同的利益

除了要建立内部的社会责任精神,企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社会共同的利益。

金碚表示,“我们再往外看,如果一个企业只是坚守主观为自己,客观为社会,只要赚钱就行的逻辑,是很难得到市场的信赖的。所以企业逐渐认识到要以消费者为上帝,要为消费者服务。但仅仅为消费者服务仍然不够,因为企业还在社会环境中间运行,不可避免地需要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这也就意味着,企业需要社会为其创造经营的条件,创造赚钱的条件。说白了,没有良好的社会氛围,企业也经营不长久。”

“正因如此,在经济发展与企业成长的相互过程中,人们认识到了企业和社会拥有的共同的利益,而且更重要的是企业会越来越倾向于把它的行为目标调整为‘兼利型’的目标。既我考虑自己的利益,同时也考虑别人的利益,考虑社会的利益。”

这也就是企业对外承担社会责任最初的一种形态,正如金碚所说的,“通常在一个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间,社会面临着一些大家共同认为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很多企业会在商业成功的同时,它愿意或者非常自觉的拿出一部分的资源来贡献实现社会的目标。比如说扶贫、环保等等。这样的企业就是最先的贡献给社会的责任。”

“兼利型”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把承担社会责任作为增强竞争力的方法

不过,金碚指出,企业对外承担社会责任仍然经历了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企业赚钱与慈善大体分开,最早企业的唯一目标就是赚钱,但是赚到钱之后,会做慈善,比如李嘉诚就是这方面很典型的案例,这也是最早的社会责任的思想。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多的企业需要来解决一个问题,即一个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如何将其经营目标,或者经营行为与其社会责任的目标相契合?也就是说不是我成功了之后我才承担社会责任,而是我在经营的过程中间把社会责任作为我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一个努力的方法。这也是企业对外承担社会责任第二阶段的核心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并不容易,因为理论上说我只有为自己,成本最低,收入最高才有竞争力,但现在经营过程中还要自觉的承担社会责任。要实现这样的跨越,企业就要有高度的创新精神,而不是依循传统的企业逻辑。”金碚表示。

这方面的典型案例是日本著名的企业家稻盛和夫,他早年曾与《中国经营报》有过深入的互动,当时稻盛和夫就表示,“我的企业是一个商业型企业,我当然要赚钱,而且我的企业要做到上市,进入世界500强。但是我的经营行为、目标是利他的,对内我是有利于员工,对外我有利于社会。我用这种精神来经营企业。”虽然一开始很多人不相信,但实践证明,这样的企业可以有很强的竞争力。

对此,金碚进一步指出,“世界上的企业,不仅是中国的企业,越来越多的企业家,特别是有理想的企业家,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都在探索‘兼利型’企业的模式,即企业的行为逻辑里面包含着利他的目标,而不完全是利己。”

慈善不仅是“有好心”,还要有创新的精神

在金碚看来,理论界、经济学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探讨和研究,在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意义,尤其是中国从高速增长的时代进入高质量的发展时代,企业要增强竞争力,就要发展企业的社会责任,就要有社会担当,而责任和担当的背后,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金碚告诉记者,“企业社会责任不是简单的慈善,慈善是比较容易做到,你只要有好心就可以。而要做到有社会责任感,尤其是作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光有好心还不够,光有慈善的精神还不够,还要有创新的精神。把社会责任的目标和你企业经营的行为融为一体,它的结果是使你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间更有竞争力。这就是一个高度创新的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需要大家来共同讨论。”

这也恰恰是《中国经营报》建立这样一个论坛的重要背景和原因,应该说,中国把追求GDP作为唯一目标的高速成长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的时代不光是GDP,还有环保,还有公平,还有扶贫,社会目标在升华,也在变得更加多元,那么,在这样一个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在面对着社会目标更加多维的新时代,企业应该如何通过承担社会责任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来对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是一个有着普遍共性的重要问题。”

在金碚看来,“当前我们有很多不同的企业类型,有的是国有企业,有的是民营企业,有的完全是私人型的企业,有的则是上市公司,这些不同类型的企业,当他们自觉的想到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承担社会责任,而且要在承担社会责任过程具有高度的创新性,这样对我们中国从高速增长的时代进入高质量的发展时代,在时代意义上是契合的。”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5-2022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 京ICP备1503938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182号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厂胡同1号社科院工经所 电话:010-68057169 邮箱:chinaregion@163.com 邮编:100006